大家好,这里是只说真话的格物研究院。


曾经在国内不怎么受待见的一次性似乎要迎来增长点了。


一次性一直以来作为电子烟“出海”的主力,其实国内工厂的相关技术和产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刚结束不久的IECIE上,多家品牌携已经推出一段时间的瞄准国内市场的一次性产品在展会亮相。


前段时间的还处于各地抛货的一次性,怎么一转眼成为上游的发力方向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背景。主流封闭式换弹逐渐无法满足用户在口味、解瘾、续航等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式设备逐渐有了“东山再起”的势头。但是11月26号发布的新国标草案又对开放式造成打击,于是目光只能移开。那能移到哪儿去呢?


品类剩下换弹、低温本草和一次性,换弹之间同质化和内卷程度不需多言,本次展会上展出的换弹也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低温本草体量不足,那么品牌的目光自然而然落到一次性的头上。


那如今是否就是一次性的拐点?一次性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有必要好好聊聊。

大口数VS大容量

被市场裹挟的一次性

我们在报道《揭秘,都是2.0毫升烟弹,为什么有的却“不耐抽”?》中就已提到,消费者需求的口数、容量和耐抽,本质上都是续航问题,这也是曾经一次性掣肘的痛点。


一次性为什么续航不行?一个是雾化芯的使用寿命限制,雾化芯老化后不仅影响口味口感,还会产生一定安全风险;一个是电池限制,为了压低生产成本所使用的电池不仅无法充电,其功率衰减也很明显。


我们反观IECIE上展出的一次性,直观可见的是口数越来越多,容量越来越大。海外知名的某品牌推出的一次性虽机身不大,但是却标注口数5000口,连少数在展会上亮相的陶瓷芯一次性都做到了1200口。


问题显而易见,雾化芯使用寿命的技术是否有所突破?抑或是电池方面提高了成本?


某位知名一次性品牌的产品经理X先生认为,行业的一次性产品存在被消费者裹挟的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续航的"直观"体现—口数在水涨船高的虚标现象。


"最开始puff400口,我就做800口,然后他做1000口再到现在多少口都不稀奇的程度。口数你也知道是虚的,进气、强度、环境、电池、容量都对口数有限制,但是消费者不知道啊,标上去能卖就行了。"X先生吐槽道。


其实按照目前的技术想让一次性做到2000以上的大口数其实不难,问题在于成本管理上,尤其是电池成本。


比如我们曾体验过某品牌的注油小烟,只要注意保持好棉芯的储油量防止干烧,使用寿命内足以雾化半瓶甚至大半瓶尼古丁盐烟油。众所周知,一瓶丁盐油为30ml,也就是说一根芯子可以雾化15ml以上的烟油,那么抽吸口数达到1500上下并不是问题。


电池则不一样,某位了解供应链的老板表示,虽然一次性使用的都是锂电池,但是相同规格的情况下容量和放电衰减都会受到制作材料的影响。


以高规格的6~8块纯钴电芯搭配2块电池保护板为例,虽说可以支撑产品大概抽到6000口,但熟悉电池的朋友一定知道其中的成本多高。


总的来说,无论是一般一次性的注油芯使用寿命限制、电池成本限制还是抽吸强度的不可控性,都会影响实际的抽吸口数。消费者自己不会计算,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一段时间,但是后合规时代对产品要求愈发严格的情况下,虚标这条路未来会比较难走。

环保问题日益凸显

换弹逻辑能行么?

一次性方便快捷、即用即弃的优点众所周知,这是一次性在疫情背景下风靡海外的主要原因。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废弃电池污染问题。


X先生今年在海外的出货量高达千万级,而这只是海外一次性消费的冰山一角,每一支使用后的电池都会集中丢弃却缺乏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


X先生表示,目前美国采用的处理方式大多是将一次性废品集中运输至中美、南美等地填埋,而目前已有不少海外客户意识到一次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既然国内的一次性市场可能迎来拐点,那么废弃电池的问题便值得我们讨论。


但是电池环保问题已是老生常谈,据《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废一次电池的回收,应由回收责任单位审慎地开展。目前,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条件环保问题并不能解决用回收,只能另辟蹊径。


X先生为此以封闭式换弹的逻辑设计了一次性产品,即将电池固定下来,将一次性作为烟弹,以此减少废弃电池的数量。但另一方面,产品逻辑发生了改变,一次性也丧失了方便快捷,即用即弃的优势,那么一次性还能被称为一次性么?


海外市场的赋能带来一次性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大家对一次性的未来有什么畅想,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