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只说真话的格物研究院。

在开放式受限、换弹同质化且内卷严重的情况下,一次性或许成为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竞争的主题之一。作为疫情背景下海外出货的主力,一次性的海外贸易是否存在问题?


在我们报道的《揭秘电子烟海外货代:老牌大厂好伙伴,运量高达几十吨》下方评论区曾有读者朋友指出,一次性的海外销售存在两个因素:仿品和倾销。


说起仿品,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莆田庞大的产业链;说起倾销,作为出口大国的我们也没少受其烦扰,虽说WTO将其定性为恶性竞争式的商业行为,可是在国际贸易中倾销一直是一个比较灰色的概念。


为了更深入了解一次性的业态,我们采访到某品牌产品负责人A先生,来聊清楚一次性的仿品和倾销是什么回事。

仿品:从假冒不伪劣到伪劣

要说一次性的仿品问题还得从一次性的海外需求起步说起。


A先生表示,曾经海外许多大经销商是看不起一次性的,当时大烟雾是潮流,大经销商们基本盯着VOOPOO、FreeMax、GEEKVAPE和SMOK等品牌。但机缘巧合下,JUUL被FDA下了口味禁令,这就让如今世界闻名的某大牌得以填补其真空。


当时这一大牌选择了某家国内企业代工,一时间订单量上亿,单一企业的工厂产能不足怎么办?于是这笔订单被分给了另外四家企业,再三次外包给10家企业。也就是说,当时共15家企业的工厂同时生产。


各家的产能、品质不一,同时订单量也忽大忽小,有时候正品的订单生产完了,工厂没订单开不了工怎么办?当然是开始做同一模具的仿品,伴随着这一品牌的全球火爆,仿品的规模也水涨船高,甚至可能比正品的出货量还高。


那仿品是否是一无是处,得一棍子打死呢?


所谓仿品,虽说是假冒可是并不能说是伪劣,其实就是未获得品牌方授权而生产的贴牌产品,就和莆田产业一样。


A先生认为,生产仿品的企业工厂中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挣快钱“的短线打法,别人做能出货我就便宜点争取最短时间内出更多;一种是”升级“的长线打法,从该品牌的”公模“中做到产品升级,在行业中立稳脚跟。


长线打法最终会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短线打法则会依靠压缩利润来不断拔高价格优势走量出货,于是仿品日渐从假冒不伪劣变成了假冒伪劣。


“我见过那种就是里边放一块耳机电池,用的是最差的烟油,体积小得像骗人的那种产品,不仅抽着难受,还抽10口20口就不出烟了。”A先生吐槽。


A先生表示,电子烟的风口吸引了不少其他行业比如3C、手机配件或是小食品的渠道商加入,其中不乏赚快钱的人。他们只需要在深圳走几天就能找到多如牛毛的工厂愿意承接订单,双方一拍即合,可代价就是市场日渐混乱。


也许有人会说,那就让工厂不接这种订单,做正规生产就行了。问题是真有这么简单吗?

倾销:工厂得开工吃饭保生产

所谓倾销,指的是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格的价格出口道另一国家或地区的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应以出口方国内售价、向第三方的出口价等为依据来确定正常价值。


要说倾销,还得从其源头也就是工厂说起。


”深圳尤其是东莞,东莞的最低基本工资是2200一个月,这个钱根本招不到工人的,只能靠加班费就是多接单生产,否则工厂就开不下去。“A先生无奈道。


此前9月底的工厂限电风波在行业引起不小的震动正因如此,假设工人无法加班生产赚取加班费的话,以基础的死工资根本无法维持工人生活。如此便引出了倾销诞生的主要原因—过量接单保开工。


这么一来便会形成两种情况,要么交易顺利正常出货,要么交易破裂发生“跳单”。


所谓跳单,指的是客户在订单已完成的情况下取消订单的情况。产品都生产出来了那不能丢啊,形势所迫之下只能以低价、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出货来挽回损失,如此也就造成了倾销。

海外一次性的仿品和倾销是怎么来的?-格物消费-国内外电子烟资讯平台

A先生表示,遍布深圳周边多如牛毛的工厂中存在许多中小型工厂,他们为了接单维持工厂运转,会答应客户许多在我们看来比较过分条件。比如大额尾款、海外交付时才付尾款甚至产品销售后再付尾款等。


也就是说,中小型工厂受限于体量和技术,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偏低,而维持工厂运转又需要源源不断的订单,如此一来便诞生了这样的商业模式。


虽然我们都说一次性在疫情背景下成为”出海“主力,实际上这既是小厂的机遇也是行业的挑战。


据A先生描述,许多小厂前期胆子大,敢布局敢接单,去年时候就挣到”第一桶金“。但是越来越多从业者加入一次性大军,订单量增长逐渐跟不上行业发展,为保工人不流失只能接单。


“哪怕钱挣得很少,我也愿意去压榨上游来生产,我可以从电池、烟油、五金这些方面搞价,甚至在上游处月结、双月结和季度结,我也得去运转,不能让工厂停下来没活儿干。”


这便是许多中小型工厂的现状。


此外,一次性产品的质量问题往往后置发生的特点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发热丝的铁烙铝可能会与某些烟油的成分发生反应,在海外客户交付后的销售环节才发现发热丝生锈,电池放电衰减或者说气压变化等原因导致的漏油问题都有可能让客户撤单甚至”跳单“。


有趣的是,这种有点畸形的商业模式还诞生了专门清理一次性外贸尾货的商家,同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相关产业链。


什么样的产品找什么样的客户,尾货产品同样有海内外商家愿意低价接收,既可以国内用作电商平台引流,也可以走量抛给海外的”接盘侠“。


一次性虽是出货利器,可是其业态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后合规时代,仿品与倾销的问题应该会逐渐改善。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与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