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篇推文,聊一点积极的。
如果将最近大众媒体与舆论对于雾化烟行业的讨论串起来,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甚至预测新的一年行业所面对的舆论环境正在变好。比如,你们能够看到,有了越来越多正面的声音。
不少朋友可能会想到过去发生的两件在公众层面引起关注的大事:第一件是 2019 年 11 月发生的线上禁售;第二件事则是美国于 2019 年爆发,并甩锅在雾化烟上的肺炎。
这两件事,在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很大程度上被不少人在主观上做了关联,影响了雾化烟作为一种被验证的有效的减害手段被更多人所接受。
但随着越来越多事实浮出水面,舆论实际上正在逐渐更理性地看待雾化烟。
先说一个例子,主打时事评论的知名 UP主@NathanRich火锅大王 曾在去年三月发布了《新冠病毒来源于美国德特里克堡?是阴谋论还是合理怀疑?》的视频; 将美国军事医学研究中心德特里克堡的关闭前的项目进度、美国各地区历年来的流感爆发状况,以及所谓“雾化烟肺炎”的时间进行了梳理:


彼时,很多人将其斥之为“阴谋论”。而在今年 1 月,一系列新的证据显示,@NathanRich火锅大王 去年的分析不仅绝大部分依然立得住脚,而且有了更多的更站得住脚的猜测。
视频各位可以之后慢慢看,证据链非常清晰,我简单从里面划一下疑点:
1,美国最先爆发所谓“流感”的地区,此前数年都不是流感疫情严重区域;
2,美国作为雾化烟消费大国,是在德特里克堡事件之后,才爆出所谓“雾化烟肺炎”;
3,所谓“雾化烟肺炎”肺部CT显示的“毛玻璃样”,和之后的新冠疫情完全一致;
4,美国开始报告大面积“流感”疫情之后,“雾化烟肺炎”报告几乎直接消失;
5,英国等电子烟消费大国,并未爆出由维生素E导致的肺炎病情;
简单来说,雾化烟几乎可以定论是无缘无故地背上了黑锅。 关于德特里克堡事件,关注新闻的朋友或许有点印象。这是一个军事医学研究中心,2021 年 1 月 18 日,我们的外交部就曾表示“如果美方真的尊重事实,就请开放德特里克堡基地,请世卫组织专家去美国开展溯源调查”,也意味着其与疫情或许有些不为人知的关系。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或许都很难知道德特里克堡的真相。但这一事件的爆出,某种程度上上能去洗清雾化烟所背负的一些不合理的黑锅。
我们将实现拉回国内:2020 年的最后一个月,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共同主办的权威媒体《新京报》发布了《中国电子烟行业价值洞察2020》其中明确提到了以下几点:
1,减害是电子烟独特的市场价值;消费者对尼古丁的“瘾“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通过跨界技术组合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电子烟的出现,逐渐改变了烟民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观念。同时,电子烟能够降低因吸烟带来的医疗支出成本及社会生产力损失。
2,当前的”中国制造,欧美消费“市场格局,导致海外电子烟市场以国际品牌为主,中国自有电子烟品牌在海外市场占有率偏低。但中国电子烟产业发展因产业链集群带来多重优势,若管控得当,国内外齐头并进,有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道路。
3,整体上看,欧美市场电子烟离不开中国产业链;并且由于戒烟及减害需求长期存在,不会因为监管政策而消失,电子烟市场仍有增长空间;持续的产品输出,能够提高国外公众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加强并深化与全球市场的供应链关系。
4,电子烟产品的出现促进产业链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同时带动烟草产业链扩容,对烟草行业打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具有促进作用;并与之共同为社会提供减害、安全的电子烟产品。电子烟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 销售等流程切入,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与能源消耗量,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及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而后就是不少朋友知道的,央视财经在今年 1 月 24 日官方公众号推文《军工、化工、电子烟…谁才是下一个风口?》中引用了广发基金基金经理郑澄然的观点:“首先电子烟减害比传统香烟减害,肯定是毋庸置疑,有点类似于消费升级,甚至消费替代的过程……”

紧接着,中国烟草总公司全资子公司——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于 1 月 29 日公开“一种智能加热不燃烧电子烟”专利。随后,中烟香港(06055.HK)迎来了一波股价上涨。

然后,紧接着 2 月 7 日,共青团中团官方公众号在 2 月 7 日发布了《你以为电子烟就不是烟了?它的危害要当心了!》一文,科普的同时明确提到: “随着国内电子烟行业逐步发展完善,国家加强政策监管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行业从业者们的保护”

还是那句大家都懂的道理:加强监管才是真正的好事,而这更离不开所有从业者的自律。新的一年,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