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些时候(当地时间5月25日)FDA官网发布消息,称已向EscoBar生产商、进口/分销商发布警告信。相关企业需要在收到警告信后15天内回复如何解决存在的违规问题,否则可能面临FDA执法(例如禁令、没收和甚至追加民事罚款)。

值得关注的是,FDA近期动作频频。今天的这一“行动”仅仅是发布警告信吗?并非如此,消息中明确提到已于5月12日针对EscoBar发布进口警告。——换言之,进口警报+警告信成为了FDA针对调味一次性的最新执法流程。
所谓“进口警报”由FDA发布于当地时间5月17日。具体而言,这一则警报明确了几个关键点:其一,FDA相关部门有权利在未经查验的情况下直接扣留涉事产品;其二,FDA指出发布这一警报的原因是产品没有通过PMTA;其三,涉及中国、韩国、美国多家企业与知名名牌。
众所周知,PMTA的审核已经是积压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那么,此次进口警报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子烟企业将退出美国市场?经过一番梳理分析之后,格物消费发现并非如此,进口警报的背后既源于FDA此前的一贯的工作风格,更与美国各方相关势力的拉扯脱不了干系。
既不针对品牌,也不对针对国籍
之所以此次警报引起行业热议,源于不少人以为其将矛头指向中国企业。涉事品牌之一ELFBAR/EBDESIGN(ELFBAR遭遇品牌侵权纠纷后紧急启用的品牌)占据不小篇幅。

但据格物消费对这一编号为98-06的警报进行梳理后发现,其提到了多个品牌,比如同样篇幅不小的EscoBar,以及Eonsmoke、ST!K等品牌——至少有四个品牌在此次的警报中。



不只涉及多个品牌,此次警报范围还包括上述品牌相关的一众制造商、进口商、运输商,甚至供应商都在警报范围内,比如方盈、合元等。


除了品牌企业与供应链企业,运输商、进口商也在此次的范围之中,这也就势必涉及到其他国家企业,比如韩国、美国运输进口ELFABR和EscoBar的相关企业也被警报:


实际上,FDA官方信息明确显示,仅2023年以来,其针对烟草制品就已经发布过多次“可以在未经查验的情况下直接扣留涉事产品”的进口警报,且频率逐渐提高:

那么,此前发出这些警报都是针对哪些企业?进入警报的原因又是什么?一番梳理之后格物消费发现,这一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针对一次性的进口警报#98-08,对象为来自中国东莞和深圳的企业,发布警报的原因是产品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

此外,据格物从上游人士处得到的消息,出现的进口警报#98-08中的Dongguan Xingda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也是ELFBAR的代工厂之一,这一细节值得玩味:


又比如,进口警报#98-03是针对一家来自葡萄牙的唇烟公司Fabrica Tabaco Estrela,发布警报的原因则是没有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注健康风险相关的警告:

看了这么多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进口警报是FDA常用的行政手段之一,既不限于某一行业(FDA管辖范围还包括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也不仅针对国籍——至于中国企业占据篇幅较大,更多源于中国在雾化电子烟产业上的优势地位。
PMTA流程的不合理导致如今局面
据格物综合梳理相关资料得知,此次的进口警报并非无法解决。针对以PMTA作为理由的进口警告而言,可以通过向FDA提交已经申请PMTA的相关证据进行警告解除:

(FDA发布的被进口警告后的解决指南)
更严重其实是已有电子烟企业遭遇的“拒绝进口令Import Refusals”,用于FDA认为某些产品存在假冒伪劣等重大问题,要求产品必须在90天内出口或直接销毁——与正规企业关系不大。

(FDA对于“拒绝进口令Import Refusals”的相关描述)
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FDA面对海量PMTA申请导致的混乱流程。据格物了解,哪怕是已经提交PMTA申请,甚至在被拒后二次申请的品牌,也可能进入进口警报之中。而在被发进口警报后,又能通过提交已申请的证据来解除警告——近乎一个死循环。
关于FDA面对海量PMTA申请的无力,有这么一组数据是极好的例证。早在2020年9月9日FDA就要求所有2016年8月8日前上市的电子烟必须提交PMTA申请,否则必须退出美国市场,并承诺在一年后的2021年9月9日完成所有审批——但这一承诺在之后不断推迟。
由于迟迟无法完成,FDA被法院判决定期提交PMTA审查进度。据本月初美国相关媒体报道,FDA表示有望在2023年底前完成主流电子烟产品的PMTA申请审查。按FDA官方3月公布的最数据,其已经对2600万个产品申请中的99%做出了决定,包括拒绝申请、营销禁令等:

不只是申请数超过FDA处理能力,即便是通过PMTA的仅仅7款产品也有不少与市场脱节,比如Vuse Solo/Ciro/Vibe,分别为2013、2016、2018年发布的棉芯产品,早已成为边缘产品。
一方面数量太多导致处理速度慢,一方面对于产品理解能力有限,一直希望拿出一份涵盖传统烟草与各类新型烟草的审查方案,导致其基本处于分不清主次的状态,一边提心吊胆“听候FDA发落”一边继续销售,可以说是目前所有布局美国市场的电子烟企业的常态。
如果说流程长、费用高、流程繁琐,还可以理解为PMTA卡得严,FDA的另一操作则让不少企业感到迷惑。据上游供应链人士透露,FDA针对电子烟企业制裁,大多都是有过PMTA申请记录的,反而是从不搭理PMTA的企业逍遥自在——这使得更多小企业干脆放弃PMTA。
舆论压力下,FDA的“动作走形”
此次的进口警报也像是FDA面对美国各方势力不断施压下不得不做出的回应。
一方面来自美国立法者。比如去年12月,里根-乌德尔基金会在FDA烟草产品中心的评估指出,CTP缺乏明确、全面的长期计划,监管标准模糊、复杂且无必要,缺乏办事原则。作为美国国会支持的第三方审查机构,里根-乌德尔基金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立法层面的态度。

另一方面,则来自跨国烟草公司。由于当下美国电子烟市场依然处于混乱之中,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极为有限,导致其不得不向FDA施压,试图通过监管打击竞争对手。
比如,今年2月,VUSE电子烟所属的雷诺烟草下属公司就提交了一份公民请愿书,要求FDA优先监管调味一次性;而后的3月,雷诺烟草甚至将多家电子烟店致函,威胁后者如果不停止销售调味电子烟,将会面对雷诺烟草的起诉,这一函件甚至还抄送了当地检察官。

可以说,目前无论是电子烟企业、电子烟渠道从业者乃至美国立法层面,都对FDA当前对于电子烟的监管进度与力度充满了不满,FDA也必须给出相应的回应——也就是此次的进口警报。
这并非格物消费毫无根据的猜测。4月初,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尔斯·舒默曾公开敦促FDA禁止ELFBAR,声称“中国产品的安全与消费者保护标准较低”;

一个月后,包含ELFBAR的“进口警报#98-06”发布,查尔斯·舒默直言“很自豪也很高兴看到FDA听取了呼吁“——但进口警报并非禁令,更像是FDA在尽力维持各方平衡,拿出一个交代。

此前格物《盘点海外主要市场监管收紧:PMTA即将“开刃”;灰关恐遭重创》一文中也曾提到,FDA宣布《烟草制品生产规范要求》于4月12日举行线上听证会后还会给出180天的时间征集公众意见,PMTA目前仍处于有资料审查依据,缺乏现场审厂指导的状态:

换言之,FDA的确可以表现出联合海关打击非PMTA产品的决心,但这并不能掩盖FDA依然缺乏明确、合规的标准与规范,随之而来的可能还会是法庭层面的继续拉扯。
通过从此次对警报细节的梳理,与FDA面临处境盘点不难看出,此次进口警报事件与产品质量无关,与假冒伪劣无关,更多是处于各方势力拉扯中的FDA不得不给出的一次回应。
而对于上游供应链企业而言,此次从品牌、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进口/分销商进行全方位围追堵截的手法无异于一种警醒,FDA正在以更加全局的角度监管电子烟,任何出海企业都已经很难再独善其身,只有从业者均具有团结一致的大格局才能为合规发展争取到更强的话语权。